首页

韩国fetishwoman彩淋

时间:2025-05-23 03:01:49 作者:京东率先推出行业首批高商业可用数字人,618向商家免费开放 浏览量:98019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中拉文化共赢重在尊重差异

  ——专访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所长马丁·温苏埃

  作者 王宗汉

  金秋时节,2024北京文化论坛吸引8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其中不乏千里迢迢赶赴盛会的专家学者。今年3月才第一次到访中国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所长马丁·温苏埃(Martín Unzué),应邀出席本届论坛。日前,他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拉美学者的独特视角,深度阐释文化交流之于中拉乃至世界各国交往与不同文明交流的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对中国和北京的第一印象如何?

  马丁·温苏埃:我今年3月才第一次来中国。长久以来,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庞大又重要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改革开放则让这些古老文化具有现代气息。

  第一次来到中国旅行让我大开眼界,我意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诚然,仅仅来过一次,持续几天,我尚不能说了解中国,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了一些初步的印象,但这些印象会进一步加深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我可以用“惊讶”来形容今年这次对中国的参访。拉美地区与中国在许多方面有很多差异,对于拉美学者而言,踏上这样陌生的国度,作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了解和评估已知与陌生事物的方式。中国与拉美国家丈量世界的尺度截然不同,文化也存在许多差异。我的惊讶之处在于,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却对彼此知之甚少……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同样可以用“惊讶”来形容。这是一座巨大的、世界级的城市,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遗产,又有在新时代令人惊叹的现代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纵横之间,北京融合成一个令人钦佩的“组合”。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拉丁美洲相隔万里,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与拉美文化如何进行沟通?

  马丁·温苏埃:在拉美各国,中文历来被认为与当地语言截然不同且十分复杂。阿根廷有一句俗语可以揭示这种情况:“这基本上是中文”,以此来形容一件事非常复杂,根本无法理解。就在30年前,华人还极少穿梭于阿根廷的大街小巷,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无论是在拉丁美洲抑或在阿根廷,华人移民群体已变得很多,他们在当地的社区中扮演十分独特的角色,特别受到重视。我想这是两种不尽相同的文化间的“初次接触”。

  在我所在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过去几年里形成了一条“唐人街”,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许多华人餐馆和出售中国文化标志性产品的商店。每当庆祝中国新年时,街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吸引大批人群驻足观看。华人移民群体也参与阿根廷的经济运行,大街小巷里有很多由华人运营的店铺。我提到这一点是想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阿根廷人不知不觉间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中国文化元素。但我认为阿根廷文化或拉美文化在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仍不明显。

  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而我以上提到的那些仅是第一步。两种文化间从前和当下的种种交流拉近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距离,但距离还很遥远。重要的是,要通过日益密切的联系来缩短这些巨大的文化距离。

  对于拉中的文化交流而言,语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目前,中国人与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交流,很多时候仍需通过英语这样的“第三种语言”才能相互交流,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西班牙语和汉语是两种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拉美各国与中国都应鼓励教授这两种语言。我们也应当关注到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帮助。

  尽管如此,语言也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增加相互了解,通过分享拉美地区与中国的习俗、品位、艺术以及双方的历史,我们之间才能相互学习。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底,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第5区第28小学的华人和阿根廷本地孩子在一起开心地嬉戏。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指出,文化交融是中拉文明对话的三大柱石之一。在您看来,中华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进拉美地区人们内心的深处?

  马丁·温苏埃:中国是一个拥有辽阔领土的文化大国。拉美地区的人们通常崇尚富有传统的文化,但拉美对中国及其自身之于中国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拉美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流通方式、人们相互了解的方式,以及学术、旅游交流等诸多方面。因此,要加强拉美与中国彼此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为拉美与欧洲、北美之间的文化联系都还要追溯到近两个世纪以前。而且“拉丁美洲”这个名称,也指代这一地区与某些欧洲国家有假定的共同文化根源。但从历史的纵深来看,拉美与欧洲或北美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复杂的殖民关系,伴随着从属与被从属。

  同样地,中国在近代史中也曾有着惨痛的经历,充斥着被压迫与半殖民。这些共同之处塑造了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共同的认知,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也曾有过不发达的过去,它今日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有可能走出不发达困境的,这对于拉美国家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学习的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加强双方的联系和共同认知,虽然拉美与中国存在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共同点,和睦相处能够带来互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提到以“共赢”为逻辑建立国际关系的目标,其基础是促进建立一个尊重差异、和平的多极世界。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将其作为未来决策的核心。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唐人街”上一家涂有熊猫图案的店铺。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的负责人,在您看来,大学与学术交流在不同文明间对话中起到何种作用?

  马丁·温苏埃:在我看来,学术交流是迈出促进发展共同知识进程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工作。过去二十年来,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一直与中国的学术机构与大学合作,促进教授、研究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换交流,研讨合作项目。这些例子旨在证明,中国与阿根廷之间友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两国的大学在知识生产、学术交流与教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因此我认为,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而言,大学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合作空间。在这里,双方可以就推进合作的最佳方式提供范式。

  中新社记者: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今年的年度主题则是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文化交流何以促进全球共同进步?

  马丁·温苏埃:文化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了解他人,尤其是关于“比较”的知识,是文化进步、也就是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我对文化交流充满信心,它是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距离的手段,也是发展持久和真正友谊的途径,不会受到一时风云变幻的影响。

  中新社记者:您对中国与阿根廷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有何期待?

  马丁·温苏埃:我深信,阿根廷与中国之间合作潜力巨大,互惠互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国之间的文化对话使这种关系更加牢固和稳定。在我看来,经济、商业和金融等其他方面都是文化和社会对话的衍生物。纯粹的经济关系是脆弱和不稳定的,文化关系则更加稳定和持久。(完)

  受访者简介:

马丁·温苏埃

  马丁·温苏埃(Martín Unzué),社会科学博士,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研究员,现任吉诺·赫尔马尼( Gino Germani)研究所所长 。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专家,马丁·温苏埃著有 14 本著作,并在诸多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

【编辑:田博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主办方:梅西表演赛退款50%,交通食宿不退

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交易等功能有序高效运转,促进数据共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积极发展车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流通环节安全可靠水平。

一季度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

舞蹈方队中,“卓玛”们手持洁白的哈达,“扎西”儿郎们甩动藏袍,他们通过颤膝和辗转等步伐跳出极具特色的藏舞。舞蹈持续十余分钟,寒冷的室外,表演者呼出的气也已有形状,可他们依旧面带笑容。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赓续前行 “数”读75年来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丰硕成果

本届博览会上发布了陕西省2024年数字贸易发展报告、西安市2024年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西安市数字经济规模达5750.8亿元;2020年至2023年,年均增速达23.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080亿元,占GDP比重约9%。

“202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开幕

信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叶柔廷5日介绍说,窦州墟是茂名推动打造的六个乡村振兴示范墟之一,也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化乡镇连城带村节点功能的重要实践项目。目前,“窦州墟”逐步形成了以表演、地道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墟市,突出以年轻人文创为主的新“夜”态,是年轻人愿意来、喜欢来的网红新地标。

陕西为中外企业“牵线搭桥” 拓农业合作新路径

邢先生同样表示,一般做点映的影片,都是片方对电影质量本身有信心,或者电影具备话题性。从片方来看,片方通过前期的营销铺垫,再进行深入的大规模点映,能够创造更多的口碑,增加话题点,为影片传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影院来看,影院结合观众的需求放映,这是一个三方呼应的状态,是一种市场行为。

相关资讯
香港各界人士:“一签多行”新措施将吸引更多游客访港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多位资深专家分享了他们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深刻见解。福建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提出《提倡“体验式”器乐教学法》,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经验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莉阐述了《从美育走向育美》的理念,作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首批专家,她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诸多贡献为其观点增添了权威性。沈阳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原音乐教育系主任陈秉义分享了《让“中国哨埙”走进中国学生的课堂》的实践思路,他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众多成果为推动民族乐器走进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综合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桑海波带来了《奏响中国声音,赓续华夏文脉》的主题发言,其创建的理论体系和丰富著作展现了对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施咏针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分析”教学之我见》展开论述,他在传统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教学分析提供了独特视角。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利分享了《21世纪英国儿童器乐教学改革及思考》,其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为国内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国际视野。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